• Dec 22 Wed 2010 05:36
  • 變心

          

變心 變心 在確定你離開的那一天我打開字典開始查什麼是 厭倦在第兩百三十七頁 斤字部  九畫的那一面我只查到兩個字新鮮(取自"關於方文山的素顏韻腳詩")****************************************************************************一直是喜歡嗜血的作品的,總認為越是灑狗血越是能表現悲傷,現在才明白,越是淡到無一點血色,才是越痛徹心扉的悲傷..... 

林佳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都是一種練習每天都是一種練習 詞曲/陳綺貞 好幾天了沒有你的消息 才發現其實想著你 當愛被緊緊的鎖在心底 自由就張開翅膀飛出去 還需要一點幽默的心情 才能面對你失望的離去 快樂的氣氛也許能暫時逃避 卻又讓傷害更徹底 我被恐懼深深的囚禁 我沒有力氣逃出去 每天都是新的練習 用今天換走過去 用明天換走失去的**************************************************我想不管怎麼練習我都無法學習面對失去

林佳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碎碎唸53村上春樹說他的人生如果拍成紀錄片應該會被減光光因為太平凡((笑))那一般人的人生是連紀錄片都沾不上邊阿…我終於在加場中搶到陳綺貞的票果然我的人生總在加場中出現生機我還是很想念花蓮除了瓜地馬拉大陸也有好幾個地方出現大洞是地球要塌了?還是外星人要來了??我墮落

林佳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期待「英九之治」話說做為中國人,不僅可憐,還蠻可悲的。中華歷史雖悠久達五千年,但人民真的能安和樂利過日子的時代並不多。翻開史書,被史家及後人稱頌、讚揚為「之治」的寥寥無幾,只有:*  隋文帝的開皇之治*  唐太宗的貞觀之治*  唐玄宗前期的開元之治咱們鄰國日本,也好不到哪去,值得他們炫耀並引以自豪的,只有「明治維新」而已。雖然,昭和初年,也喊出「昭和維新」,不過,不但沒有政績,還使得日本整個社會陷入一片混亂。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及日本明治等幾位統治者,之所以能把國家治理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最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個個都是英明的領導者。所謂英明,一是指思考方法,二是指用人哲學。思考方法有兩大類:第一類:目光如豆 以偏概全 捨本逐末第二類:眼光遠大 設想周到 追本溯源這兩類思考方法南轅北轍,因此,所得到的結論,必然天高地遠。英明的領導者,全都是以長遠的眼光,做全面性、根本的思考,當然可得到精密的結論,藉以擬定完善的政策。至於用人哲學,「尊賢」、「使能」、「俊傑在位」,皆是上述四個英明領導者奉行的三大原則。「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身為領導人,應廣納各方俊傑,重用各類人才。否則,手下庸碌之輩再多,也無濟於事。一個能幹的俊傑,抵得上千萬個俗人。當今政府的文武百官,假使個個都是學養豐富、有節操、具備高尚人格、還有令人景仰的道德風範,那在歷史上,應可再加一個「英九之治」。目前,百年罕見的金融風暴,正肆無忌憚的摧殘世界各地,所有國家的領導人,竟都束手無策,導致民生凋敝、哀鴻遍野。現在的科技、資訊、文明是多麼的發達,竟能陷入如此不堪的窘境。想想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時代的時光背景,硬體、軟體條件樣樣欠缺,尚能有高水準的政績表現,真令人佩服呀! 本文照片來源

林佳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不會被fire,自己最清楚10/16,聯合報有一則新聞標題吸引我:6成上班族怕被fire 瘋卜卦命理我看後,真是五味雜陳、感慨萬千,不禁悲從中來。這是什麼時代了,還沉迷於古早的「不信書盡信卦」。因為到處講課,經常接觸各行各業的上班族,看有些人迷惘的眼神、憔悴的面容、消極的言談、無精打采的舉止,就知道他們真的憂心忡忡,不知何去何從。有感於此,近期我才積極po一系列的激勵文章,與大家共勉:◎  work hard and work smart◎  何日是晴天?◎  成為有價值的人才◎  終身學習,永不畢業「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在這陣裁員狂風的肆虐下,只想求神問卜,恐怕是來不及了。要知道,「命在天,運在人」。安岡正篤曾說:「我們的存在,我們的人生就是一種命。命,因宇宙運行不息,乃有所謂的運。」命,是與生俱來的,就是俗話所說:天生注定。命,是天意。運,則是因果關係(cause and effect)的果(effect or output)。因此,我們可以從探討因果律中的因(cause or input)﹝沒有因哪會有果,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進而操縱因果關係,以創造新的運。卜卦命理,是預告一個人的果。我們若能預知自己的果,再設法避免不祥、不吉利的因,應可以自行創造想要獲得的果。作姦犯科、貪贓枉法、走旁門左道,這些全是因;嗜賭、吸毒、酗酒、詐欺,也都是因。若某人在老闆或主管心目中,既不是人才,也不是有價值的人,這是因。既已種下這些因,要去改變可能被fire的果,無異緣木求魚。如果,求神問卜後得知,將有被fire的果,那就趕快把握時機,盡速找出可能的因。能否找出真正的因,關鍵在於你肯不肯認錯?這是最難的一關。因為,大多數人反省,只會將錯套在別人身上─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是無辜的,大環境不好、景氣太差、懷才不遇、主管昏庸、同事落井下石、交到壞朋友,有誰會承認自己不是人才、不是有價值的人呢?上課時,我常問同學們:「自認為是能力高、個性好的人,請舉手!」往往有八成以上的人都自認為是千里馬,真有「自信」呀!是不是一塊料?是不是人才?是不是有價值的人?是不是一匹千里馬?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要老闆或主管說了才算數。多數國人很自大,尤其是擁有高學位、響亮頭銜或稍有成就時。「成功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匹馬來騎。」「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騎對了馬的人,終必是贏家。」(摘自拙譯『馬上成功』遠流出版)「一個人要成功,靠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沒有人能使自己成功,只有別人才能使你成功;一個人的成功關鍵,永遠是繫於別人。找一匹馬來騎,是成為贏家的捷徑。」(摘自拙著『愛兒,且聽我說』成長文化出版)運氣有主動與被動之分。被動的運氣,是沒有連續性的,它是突發的偶然情況,很難複製。主動的運氣,則有連續性,可加以創造,好事能成雙。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坐等被動的運氣從天而降,而是要積極不斷的去創造主動的運氣。主動的運氣操之在你,被動的運氣操之在人。你使盡全力,將自己培養成老闆及主管心目中「有價值的人才」,就不必擔心會被fire。 本文照片來源

林佳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終身學習,永不畢業日本名漢學家安岡正篤(1898─1983)認為:日本人稱「走出學校」為「卒業」(即我們所稱的畢業),是非常荒謬之事,而且對日本人(甚至東方人),造成無法衡量的禍害。他指出,既然說是卒業,意思就是教育的完畢(game over)或結束(finish)。換句話說,就是走出學校後,從此不必再讀書了。因此,可能一個在學校什麼都考第一的人,卒業後所要追求的只是地位、金錢、聲望、財富及享樂生活等實務而已。安岡正篤說的雖是日本的情況,但台灣也不遑多讓。多少人畢業後,每天就是為了五斗米折腰、奔波忙碌,再也沒拾起課本。於是,逐漸變成一個頭腦空洞、思想貧乏、心態傲慢又自大的市儈。三國時的關雲長(關羽)是個儒將,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空,一定一卷在手,靜靜的享受閱讀的樂趣。諸葛亮(孔明)更是一個愛唸書的人,他熟讀、精讀各家兵書,包括「孫子兵法」、「尉繚子」、「司馬法」等。畢業(卒業)的英文是commencement,這個字的本意,原是指開始、著手(a beginning or start)。因此,畢業應該是始業(have or make a beginning),也就是說,走出學校,才真正是讀書、學習的開始。根據美國管理學者指出,優秀的主管應具備下列11項素質:*  掌握基本事實的能力*  相關的專業知識*  對事物的注意力*  分析判斷能力*  人際關係技巧*  情緒定力*  主動性*  創造力*  機智*  穩定的學習態度*  自省能力請問:上述的素質,有哪一項不是要走出學校才能學到?安岡正篤曾指出,離開學校,必須開始進修人生學、社會學、事業學等。由此觀點來看,畢業不就等於重新再入學、好像開學或始業一樣嗎?把自己工作的公司、服務的組織、獻身的社團,當作一個專業「修身」、「養性」的學校,重新入學、從頭開始,以這樣的觀念、心態及作為,虛心、勤勉並發憤向上,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P.S.前些日子,到安馳科技講課。課前,曾與該公司李總經理交換意見。李總對不喜歡讀書進修的員工深惡痛絕,令我印象深刻。在我教書生涯中,李總是少數我認識強調並主張讀書重要性的企業負責人之一。在感動之餘,特撰此文。 本文照片來源

林佳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日是晴天? 9/15雷曼兄弟不支倒地,產生蝴蝶效應,導致全球股市狂瀉不止。迄今,事隔月餘,7G抵禦金融風暴無力、對抗金融海嘯無方。這場世紀金融危機,何時得以止跌趨穩、風過浪靜,繼而復甦回升,任誰也不知道。 金融風雨壓頂來 民不聊生焦慮纏 問君痛苦何時了 搖頭嘆息望雲端失眠、焦躁、憂鬱、徬徨無助,成了全球不分種族、宗教、階層、文化、政治立場的人類的共通語言(肢體語言)。無獨有偶,最近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加網,防止想不開的人跳海自殺。不禁讓人勾起回憶並心生恐懼,是否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的自殺黑潮捲土重來?每一個人在向前行、往上爬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無數的挫折、打擊、困難、障礙、瓶頸等逆境。每個人對克服逆境所抱持的態度、所擁有的能力與毅力,就決定他在人生旅程中向前行的遠度及往上爬的高度。人的一生,哪有可能既無風也無雨、輕鬆自在、十全十美、凡事都在意料中?我們要生活的更美好、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就必須學習如何調適並進而利用弔詭及矛盾,才能找出更順的一條路。人生最重要的工作,其實是不斷的求取某種平衡、不斷的克服各種逆境,再從目前面臨的窘況中,洞察逐漸衍生的未來先機。困在今天這個百年罕見的金融風暴圈裡,能穩住腳步的關鍵點,在於我們的動機及價值觀。動機,促使一個人的行為有準則、有活力,終至形成個人朝奮鬥目標邁進的人生方向。不同的動機,驅策不同價值觀的人往前走,也因此產生不同的人生觀。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上,動機支配了我們的好惡,決定我們為人處世的態度,也左右我們如何與不同的人交往。話說回來,每一個人做事的動機,都是出於價值層級的排列順序。如果能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價值層級所在,我們在做人處世方面,就不會有內心不安或衝突的現象發生。處在「亂世」,我們的所作所為,一定要配合自己的價值觀,否則就算坐擁萬貫家財,也得不到別人認同及肯定的掌聲。更何況,任何成功,若不能與最基本的價值觀相吻合,必不能持久。P.S. 僅以此文,送給兆豐證?與我共度美好時光的朋友,我不會忘記你們對我的贊賞,祝福你們! 本文照片來源

林佳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生溫暖我的心農曆年前,宅急便送來一個小包裹,打開一看, 原來是學生送我一罐「高山極品茶」,裝在小巧、精美的盒子裡。按照往例,老婆先幫我撥了一通電話道謝,再催我寫一張謝卡寄出。老婆就是這樣細心又周到,讓學生的美意得到了一點小回饋。大年初一早餐後登場的「三燒茶」好戲,可以連演到年假結束才謝幕,這段時間,是我與家人共享的Quality time(這是與Will Smith合演Bad Boy 1、2集另一名黑人警探的口頭禪)。大年初一早上,老婆將紫砂壺茶具擺好,旁邊放著那一罐「高山極品茶」,等我這個主角大顯身手。我打開茶罐的蓋子,突然掉出一張淺藍、有可愛小兔子圖案的便條紙,上面寫著: 戴老師:您好!本人於1月31日第一次上您的課(國際貿易談判技巧-新竹班),覺得受益良多!也學了很多人生及處世的道理!又發現您也是客家人,更倍感親切!在此奉上我夫家茶莊烘焙的烏龍茶,希望美食專家多多指教! 學員 湯惠琴  敬上我看完紙條,覺得好感動、好溫馨,「三燒茶」喝起來也特別有味道。長期以來,我一直在企業界講課,越講越樂此不疲、欲罷不能,其中最大的driving force,應該就是這群給我許多感動和溫馨的學生。在此,我由衷的祝福曾上過我的課的學生們:God bless you and wish you happy, healthy, wealthy forever!

林佳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護士 戲水 NBA 最美女主播 又沒叫你撿 

性生活每周3次性生活可讓人外形年輕12歲 t 中國傳統觀念認為,性生活頻繁會影響身體健康造成陰陽兩虧。但現代醫學卻對此有新的看法。美國性研究協會的專家在多年跟蹤調查後發現,性對人體不但沒有傷害,還有諸多益處。 第一,規律的性生活能夠使人長壽。 英國科學家曾對1000名男性進行了10年跟蹤調查,發現每周有兩次或以上性生活的男性,其早死的機率比每月只有一次或更少性生活的人低50%。尤其是那些有高頻率性生活的人,他們出現冠狀動脈疾病,如中風、腦血栓等的機率,是那些性生活匱乏者的一半。 第二,性生活能降低乳腺癌發病率。 人體中的催產素和脫氫表雄酮在性高潮和高度興奮時會充分釋放,起到保護乳腺的作用。尤其對那些從未懷孕的女性來說,高品質和規律的性愛,能彌補其從未生育的不足。 第三,良好的性生活能降低前列腺癌的發病率。 有研究顯示,男性每月射精21次,就能顯著減少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平均每周有3次射精,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會減少15%。 第四,性生活可以抵抗感冒。 研究顯示,性愛能夠加固人的免疫能力。每周一兩次性生活,可以使人體自生的抗病毒入侵能力提高30%。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性生活能讓人變得年輕。一項對3500人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周性生活達到兩次的人,看上去會比他們的實際年齡年輕7歲或更多。而每周有3次性愛的人,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年輕12歲,可以稱得上是“超級年輕”了。

林佳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葉問 KaKa 畢業旅行 水之教堂 宮崎葵 

看穿人14招看一個國家的國民教育,要看他的公共廁所。看一個男人的品味,要看他的襪子。  看一個女人是否養尊處優,要看她的手。  看一個人的氣血,要看他的頭髮。  看一個人的心術,要看他的眼神。  看一個人的身價,要看他的對手。  看一個人的底牌.要看他身邊的好友。  看一個人的性格,要看他的字寫得怎樣。  看一個人是否快樂,不要看笑容,要看清晨夢醒時的一剎那表情。  看一個人的胸襟,要看他如何面對失敗及被人出賣。看一個人的膽識,要看他面對死亡時的態度。  看兩個人的關係,要看發生意外時,另一方的緊張程度。

林佳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