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夏天電影季 賞櫻 桐花 世足賽 猴硐
也是一種傳承前天晚上,緯來電影台播出黃梅調「白蛇傳」,由林黛主演白蛇娘娘,扮演許仙的是誰不清楚。有趣的是這半世紀以前的黃梅調,我們一家三口竟然看得津津有味,小筑跟陳老爹本來在看另一台演過無數次的「神隱少女」,一轉到白蛇傳就再也轉不開了。端午節跟白蛇傳原本就分不開。記得小時候每年的端午節前後,總會聽到看到很多次有關白蛇傳的故事,或是歌仔戲或是電視劇與電影。我一直覺得,讓小孩記住每個與節日相關的故事傳說,是件挺美挺浪漫的事,我也覺得在小孩子幼小的心靈,認為月亮裏有嫦娥跟玉兔沒什麼不對,聖誕節時候,讓小孩帶著滿心期待入睡,隔天一早喜孜孜檢查襪子裡聖誕老公公送了什麼禮物沒有什麼不好。只是現代社會,傳統節日氣氛日漸淡薄,連代教育上也越來越少相關傳統節日介紹,更少見有關節日的相關故事製作。一切功利掛帥,收視率當成唯一節目宗旨的現狀下,端午節這天,有多少人不知道屈原是誰,更別提許仙跟白素貞與法海了。小時後的端午節,是在外婆與二舅媽互相較勁的包粽子比賽,從屋前到屋後瀰漫著五香粽與鹼粽香中度過;是在廟前野台戲鑼鼓喧天聲中,白素貞與法海鬥法,一群小孩在台下舔著棉花糖和糖葫蘆,竄到後台看戲子快速變裝中度過;也是從電視小螢幕看當家花旦與小生在端午節那天,演出意志不堅定的許仙拿雄黃酒測試娘子,而現出白蛇原形的日子。漸漸長大,沒學會包粽子,倒是學會品評南北各式口味的粽子。會包粽子的親人一一老去,沒力氣也沒精神包煮粽子了,彷彿那一年年的粽子包盡了他們的歲月與力氣一般。多年來吃下粽子的親人,彷彿也吃掉了他們的青春。電影大螢幕上看林青霞與張艾嘉扮演白素貞與許仙,不變的故事,越來越目眩的聲光特效,一樣令人憤恨不平的,是那壞人家庭可恨的法海老禿驢。前晚的黃梅調老電影,沒有太多的聲光特效,卻也演出一場精采的端午節傳奇。我們一家三口坐在客廳專心看著,不同年代的父母子女兩代人,看著近乎半世紀前林黛的電影,一種特別的感覺。就好像聽著小筑隨著我的mp3大聲唱著小虎隊當年的「紅蜻蜓」一樣:我們都已經長大,好多夢正在飛,就像童年看到的紅色的蜻蜓,我們都已經長大,好多夢還要飛,就像現在心目中,紅色的蜻蜓,...我們以前唱熟的歌,現在由我的女兒開懷的大聲唱著,一種淡淡的傳承的感覺,挺幽遠美好的。我想這也是明華園的宗旨之ㄧ吧,他們用代代相傳的傳統戲劇,為台灣也為中國傳統傳奇與歷史故事,留下一夜夜一頁頁美好的傳承,在每個端午節的露天公演的夜晚裡。
1